新聞

返回上一頁
教育傳媒到校
2020年12月

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聖若瑟英文中學 - 2020年12月

力行仁愛 讓學校成學生的家


由孫保祿修士於1958年創立的聖若瑟英文中學,是一所著重英語培育的男校。本著基督仁愛精神辦學,提供靈、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並重的全人教育,現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轄。潘永强校長身體力行,令學校變為學生的家,讓學生建立品德,並提升自我能力。

「我是學生們的爸爸,一個都不能少,所以我有很多兒子。」
──聖若瑟英文中學 潘永强校長

師生共度疫境 實踐愛德

聖若瑟英文中學的校訓是「臻於至善,力行仁愛」。孫保祿修士創校理念是培養學生以仁愛先行,並吸收知識,對社會作出貢獻。潘永强校長接任後,貫徹學校宗旨,身體力行,實踐愛德。潘校長表示,愛德不是宣之於口,而是實踐,所以他常接觸學生,了解他們需要,協助他們成長。德育組老師會幫助學生建立品德,他們統籌早會訓話、專題講座及工作坊等,培育學生的品格。學校每年亦訂立德育目標,由老師及學生輪流分享與該目標有關的理念、重要性、實踐方法和經驗。在疫情下,學校除了進行網上教學以外,繼續培育學生的品德,每天老師與學生在網上早會,帶領學生禱告、閱讀分享,潘校長亦有參與,讓學生感受校長及老師像家人般關愛自己。

另外,學校上下全體投入電子學習,該校提供平板電腦給中一學生,中二以上的學生如因經濟問題難以負荷買電腦的費用,學校會協助學生申請資助購買電腦,方便在家電子學習。

陽光電話 提供及時援助

此外,學校設有「陽光電話」,潘校長及老師會親自致電給學生,了解學生所需,提供援助。潘校長回憶去屆中六學生,在疫情下預備DSE,壓力很大,所以他致電鼓勵中六學生。最終學生的DSE成績優異,潘校長大受感動。當學生再次因疫情不能上學,潘校長與老師在充足防疫下,安排有需要的中六學生到學校溫習,讓學生把學校作為另一個家。

按學習程度 分班學習英語

該校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,初中設有兩個英文班,安排英文能力較高的學生入讀。除了中國語文、中國歷史、宗教、體育及視藝外,其他科目均以英文為教學語言。由於學校的直屬小學是聖若瑟英文小學,畢業生英語水平較高,升上中學後大多能入讀英文班。等到學生升讀中四,便會按能力分科及分班,學校設有銜接課程,協助中四學生適應教學語言的改變。中四至中六亦設有英文班,供英文成績高的學生入讀。學校亦聘用兩位外籍英語老師擔任英文班的班主任,以加強學生的英語溝通及學習。學校的英文老師數目較多,也有助提升全校學生的英文能力。

此外,學生可每天到英語閣練習會話及借閱英文書籍。學校鼓勵學生訂立學習目標,組織學習小組分享心得。讓潘校長欣慰的是,非英文班的學生亦能順利考入香港大學,足見分班學習的成效。

「生態角」培養對生物興趣

近年政府致力推行科技教育,調撥資源予學校推行各種有關科學、數學等活動,旨在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,培養創造力和解決問題能力。該校特地設立「生態角」,讓同學接觸、照顧不同類型的動植物,了解牠們的特性,提升同學對生物知識興趣,更希望同學培養對自然、對動物的愛心及責任感。

課程多元化 學業與活動並行

潘永强校長回憶自己在學生年代並非只顧讀書,也同時參加了田徑隊及合唱團。所以他鼓勵學生既重視學業,同時也要參與課外活動,發揮潛能,兩條腿走路,始能達至全人發展。學業方面,學校設有多元化課程,例如:把STEM 教育遍佈中一至中五不同學科,包括:電腦、科學、數學、宗教、視藝科等,讓學生更靈活學習STEM,與時並進。此外,學生亦運用資訊科技,進行互動學習。學校設有學科及學會網頁,建立學術分享平台,透過資訊科技訓練,協助學生尋找及處理資料,撰寫報告及製作匯報;至於在課外活動方面,學校提供很多活動讓學生選擇,例如:足球、籃球、羽毛球、歌唱、樂器、園藝、設計機械人、外語等,其中學生在球類、管樂、機械人等校際比賽中,更屢獲獎項。

對每一位同學,潘校長都會鼓勵他們,在合適的崗位發揮才能,例如:學生喜歡拍攝,便會讓他拍攝學校活動,從而提升自我能力,從而激發學習自信。此外,學校亦通過課外活動,提供外語學習活動,包括:德文、西班牙文、俄文,為未來作好準備。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政策,香港教區曾安排校長組團到哈薩克斯坦、烏茲別克,視察當地教育及就業機會,以此為契機,在學校推行俄文學習活動,至今已有3年,是全港第一間推行俄文學習的學校。

照顧差異 鼓勵進步

學校成立資優教育組,推行資優教育,包括協調並推薦學生參加校內外資優培訓及比賽,推薦尖子申請入讀香港資優教育學院等。對於在學習上需要支援的學生,學校設有特別調適學習安排。中一學生方面,學校安排迎新活動,協助中一新生適應英語學習,並設有暑期銜接課程讓所有新生參加。為了照顧學生個別差異,學校推行「全校參與輔導計劃」,各級訓輔導老師定期請班主任回顧學生品行和學業進展,按需要進行集體或個別輔導。學生支援組老師根據學生健康調查、問卷調查及教師觀察,以安排適切的學習支援。

學校更在所有年級推行生涯規劃教育,初中學生主要透過課堂認識升學及就業;高中學生主要以個別輔導形式,由老師協助他們了解個人升學及就業方向,讓他們更好計劃未來。正如潘校長說:「我是學生們的爸爸,一個都不能少。」學校上下以仁愛對待像兒子的學生,協助他們建立品格,學習及自我提升,將來貢獻社會。

教育傳媒

潘永强校長身體力行,令學校變為學生的家,讓學生建立品德,並提升自我能力。 潘永强校長身體力行,令學校變為學生的家,讓學生建立...
潘校長(左二)和管理團隊(左起:林君謙副校長、余藹盈副校長、杜偉迪助理校長、羅志輝助理校長)秉承創校人孫保祿修士仁愛精神,帶領學校發展。 潘校長(左二)和管理團隊(左起:林君謙副校長、余藹...
學校本著基督仁愛精神辦學,提供靈、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並重的全人教育。 學校本著基督仁愛精神辦學,提供靈、德、智、體、群、...
學校本著基督仁愛精神辦學,提供靈、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並重的全人教育。 學校本著基督仁愛精神辦學,提供靈、德、智、體、群、...
學校本著基督仁愛精神辦學,提供靈、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並重的全人教育。 學校本著基督仁愛精神辦學,提供靈、德、智、體、群、...
潘永强校長身體力行,令學校變為學生的家,讓學生建立品德,並提升自我能力。 潘永强校長身體力行,令學校變為學生的家,讓學生建立...
同學正在照料鬃獅蜥及和尚鸚鵡。 同學正在照料鬃獅蜥及和尚鸚鵡。
同學正在照料鬃獅蜥及和尚鸚鵡。 同學正在照料鬃獅蜥及和尚鸚鵡。
學校發展AI智能系統育養珊瑚,所培育的珊瑚會回歸其自然棲息地,同學可為香港珊瑚復育工作出一分力。 學校發展AI智能系統育養珊瑚,所培育的珊瑚會回歸其自...
校舍外觀 校舍外觀
管樂團除參與該校校慶演出及社區演奏活動外,亦積極參與校際比賽,屢獲優異成績。 管樂團除參與該校校慶演出及社區演奏活動外,亦積極參...
中六級學生於畢業當年必須參與「攀石敲鐘禮」,以此比喻他們成功克服重重困難與挑戰,並積極為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作出最好準備,爭取佳績。 中六級學生於畢業當年必須參與「攀石敲鐘禮」,以此比...
學校天台安裝太陽能發電板,善用可再生能源,並推動環保教育。 學校天台安裝太陽能發電板,善用可再生能源,並推動環...
學生參加本地生物科技DreamTec團隊技術科研計劃,從科研實習中學習幹細胞及器官打印技術。 學生參加本地生物科技DreamTec團隊技術科研計劃,從科...
中三級學生參加教育局及消防處合作舉辦的「多元智能躍進計劃」,五日四夜的訓練營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及領袖才能。 中三級學生參加教育局及消防處合作舉辦的「多元智能躍...
學校每年為中六畢業生安排感恩祭。校內宗教氣氛濃厚,透過不同活動,讓學生認識天主教學校的教育理念及價值。 學校每年為中六畢業生安排感恩祭。校內宗教氣氛濃厚,...
返回上一頁